“点心”一词从何而来?
现在我们说“点心”,指的是正餐以外的一些小零食,特别是一些美味的小糕点等。
“点心”一词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所指范围比较广。宋人吴曾撰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如下的一段描述:世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按唐人郑修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结,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意思是:我化妆还没结束,没吃正餐,暂且备点辅食,缓解下饥饿。
周晖的《北辕录》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可见,古时的“点心”指的是晨馔,即早上的饭。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记载:“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现在我们吃早饭一般叫做吃“早点”,显然还保留这“点心”与早晨饮食有关的意义。
为什么管小零食叫“点心”呢?相传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有的说是南宋初的梁红玉),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无敌,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大家爱吃的美味糕饼,送到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从那以后人们便将各种美味糕饼统称为“点心”,并沿用至今。
“点心”古时也用作动词。古汉语中“心”有胸口,胸膛之义。又如“背心”,也就是只有胸和背两部分的衣服。元代朱正衡《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那么所谓“点心”,就是吃一点小零食点一点胃部饥饿。后来用作名词,指用来“点心”的食物。
那么我上文所引《能改斋漫录》,“点心”是指早晨的小食,早饭人们一般吃的不多容易理解,在上海崇明话中,居然把午饭也称为“吃点心”。原来崇明岛上的人们非常贫穷,一天只吃早晚两餐,中午只是点点饥饿,所以把午饭称为“点心”。
“点心”在北方和南方也有很大不同。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一文中写道:据我的考察,北方的点心历史古,南方的历史新,古者可能还有唐宋遗制,新的只是明朝中叶吧。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
茶食一名,据《土风录》云:“干点心曰茶食”,茶食是喝茶时所吃的,与小食不同,大软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则明系蜜饯之类了。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就不同,但是后来早已混同了。茶食与细点做同义语看,在此不在作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