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家品尝金陵美食、观看特色演出、参观沉浸式展览——传统糕点解锁味蕾新体验水袖翻飞感受中国戏曲美_龙虎网
7月21日,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这场学术盛会以“‘译’起向未来”为主题,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齐聚一堂,一起探讨中国文学的新发展,共同见证中外文学交流的新成果。
金陵美食、特色演出、沉浸式展览……南京以文学为媒,向世界展现独特魅力——这里,有“天下文枢”的历史积淀,有世界文学之都的文化磁场,更有“‘译’起向未来”的开放胸怀。汉学家们将带着在南京的美好记忆和金陵的墨香文韵回到各自的文化土壤,在人类精神的家园里,架起一座座超越时空、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乐章,成为文明对话的永恒交响。
时隔20年,西班牙翻译家白兰第二次来到南京,“上一次是2005年的夏天,跟现在一样,有点热,却很美!”
作为一名中文文学翻译者与中文教师,白兰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学习,并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超过15年。成为“中国文学之友”,对于白兰而言,是一次莫大的肯定和鼓励,“我太开心了,能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获得这样的荣誉,这也让我更加坚定要在中西文学之间搭建桥梁。”
与中国缘分更长久的约万诺维奇·安娜是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翻译家。1992年,她看完了美国作家赛珍珠所有被译成塞文的有关中国的小说,自此深深爱上了这个万里之外的国家。
“我特别感谢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往中国历史文化的道路。”安娜说,希望更多年轻人能通过文学爱上中国,并成为优秀的汉学家和翻译家。
同样获得“中国文学之友”证书的西班牙翻译家高伯译第一次来到南京。“这绝对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高伯译说,20日刚抵达南京,他和朋友就在颐和路一带转了转。
高伯译认为,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热爱自己正在翻译的书籍,是世界上任何译者都必须具备的前提,而对于翻译中国文学的译者来说,还有第四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长期在中国生活,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把更多中国作家的著作翻译出来,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在书店里看到这些作品,帮助他们了解中国。”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作家安妮塔·塞西享受着在南京的每一分钟。曼彻斯特也是世界文学之都,与南京有着奇妙的缘分。
“这里的景色太迷人了!早上起来,我下楼溜达了一会儿,空气非常清新。”塞西说,她非常喜欢南京的紫金山、湖泊和建筑,这次能有这么多热爱文学的人相聚,更让她感受到南京浓厚的文学底蕴和文化氛围。在她看来,南京与曼彻斯特之间的交流对话非常重要,能够推动世界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当天的开幕式结束后,与会者暂时搁下译稿与行囊,共赴一场美食与文化的交流之约。
记者在南京特色美食区域看到,现场精心呈现两大主题美食:其一为红楼文化主题,精选“寻魏金陵十二菜”中五款灵感源自《红楼梦》的特色糕点,包括可卿山药枣泥糕、妙玉乞梅、贾府如意糕、熙凤菱粉糕等,充分呈现南京城市深厚的文学底蕴。其二为米其林指南上榜餐厅特色,特邀植根南京山水文化的“龙吟山房”,带来梅花绿豆糕、淮扬米糕两款淮扬细点。
香甜可口的糕点,承载着南京传统美食的悠久历史,也解锁了汉学家们的味蕾新体验。“这个非常好吃,是凉快的,有夏天的味道。”品尝完绿豆冰糕和青团后,波兰翻译家倪可贤大声夸赞。她说,南京的食物尤其是糕点造型都非常漂亮,让人看着就有想要品尝的冲动。
在德基艺术博物馆参观《金陵图》数字展览,重现“十里秦淮”繁华;在南京市文化馆梅花小剧场观看《红楼梦》主题越剧折子戏,水袖翻飞间感受中国戏曲与古典文学的交融之美……7月21日晚上,与会嘉宾通过一系列活动,亲身感知金陵文韵之美。
传世名画《金陵图》被誉为“最代表南京的一幅传世古画”。德基艺术博物馆以《金陵图》为蓝本,通过科技赋能经典文物,全球首创“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观展模式,让观众仿佛穿越到千年前的宋代南京城,与画中人交流互动,于市井烟火间看尽金陵无限繁华。
“太神奇了!我之前没有看过这样的展览形式。”安娜一边参观一边赞叹。她说,非常喜欢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
“数字技术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新鲜有趣。”白兰说,看展览感觉自己穿越到了古代的“金陵小巷”,氛围很好,体验很棒。
袅袅越音,声声入心。当晚9时,法国汉学家苏菲沉浸在越剧的优美唱腔和动人故事中。“太精彩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越剧,加深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苏菲说,上大学的时候曾浅读过《红楼梦》,如今看了越剧《红楼梦》选段,对人物故事和感情有了更多理解,更有触动。
丰富的活动,不仅让汉学家们切身感受到在南京“文学即生活”,深入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他们在文学和翻译领域的交流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更为后续的研讨交流埋下了文化共鸣的种子。他们在深度触摸金陵文韵之美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基础。